來源:劉玉珠 國家文物局局長 2016-09-2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這是黨中央賦予文物工作者的新要求、新任務,指明了新形勢下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一定要全面貫徹、積極探索、扎實推進。
一、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立足文物資源的實際狀況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既需要學習借鑒世界發達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有益經驗,也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據統計,我國已經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點76.7萬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的50處。被核定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12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528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30個。全國以文物和各類遺址為依托建立起來的博物館、紀念館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國有文物藏品近5000萬件(套)。另外,還有大量的文物被民間收藏,它們也是我國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輝煌的歷史、廣袤的疆域、一體多元的文化造就了中國文物資源的鮮明特征。一是在時代與構成上,時代久遠、自成體系;二是在總量與分布上,量大面廣、分布不均;三是在種類與形態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與此相適應,在管理體制上,形成了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模式。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文物事業快速發展,保護文物的社會共識逐步形成,法律法規日漸完善,保護能力顯著提高,文物工作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文物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但也要看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眾對文物資源價值的認知仍有局限,文物工作還存在著保護意識不強、基礎工作薄弱、人員隊伍不足、執法力量欠缺等明顯短板,存在著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矛盾依然突出、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法人違法案件依然多發等突出問題,文物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我們要著眼于我國文物資源眾多、保護任務繁重的實際,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普遍性與中國文物保護利用的特殊性相統一,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研究,建立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文物保護利用管理體制機制,為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提供動力源泉。
二、堅持把保護作為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務,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既要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守文物安全這一生命底線,也要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協調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文物保護與文物利用、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關系,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中華文物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獨有的精神標識、文化標識和自然標識。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文物作為國家和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精神力量、基礎資源、戰略資源。保護人類文明成果,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并煥發新的光彩,是時代賦予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和歷史擔當。
我們要堅持以保護為基礎、為前提,加強考古研究,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和公布實施。加強瀕危文物搶救保護與維修,簡化項目審批,開辟綠色通道。加強世界遺產、文物保護單位、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等重點文物保護,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改善文物保存基本狀況。加強長城保護,落實長城保護整體規劃。加強革命文物維修保護,實施長征史跡、革命舊址保護展示提升工程。加強新型城鎮化中的文物保護,主動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做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沿線地區的文物保護,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推進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加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開展沿海重點海域及西沙群島專項調查和水下考古,加強多國合作,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強館藏文物保護,重視民間收藏文物的保護與展示,實施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工程、館藏文物修復計劃。加強預防性保護,推進文物日常養護巡查和監測保護,實施文物平安工程,全面提高文物保護科技水平和安全防護能力。
三、堅持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在傳承文明、服務社會、促進發展中的作用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關鍵要在思想上認識清楚,行動上扎實推進。
堅持圍繞大局,堅持公益屬性,始終把發揮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切實增強做好文物合理利用的主動性、自覺性。加強實踐總結和理論探索,建立健全文物合理利用制度體系、標準體系,進一步拓展文物合理利用的科學途徑。著力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和闡發文物資源中蘊含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優秀傳統和精神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推出一批具有鮮明教育作用的陳列展覽、文物影視節目和圖書等多媒體出版物,以物知史,以物見人,讓人們在休閑娛樂、文化熏陶的同時升華思想、陶冶情操,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著力圍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擴大開放范圍,推動有條件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管理使用的文物保護單位定期或部分對公眾開放。完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將更多的博物館納入財政支持的免費開放范圍。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博物館建設,推廣智慧博物館、社區博物館、流動博物館,擴大博物館輻射面。完善館際交流機制,提升藏品展示利用率,促進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著力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文物豐富城鄉文化內涵、延續歷史文脈、優化人居環境、促進區域發展功能。針對傳統村落、近現代建筑等不同文物類型,加快探索既管控風險、又充滿活力的分類利用模式。擴大文物資源社會開放度,促進文物資源與文博創意產品開發、旅游產業發展融合,與社會、市場共享,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著力圍繞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融合創新功能。全面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國家記憶工程等重大項目。
四、堅持文物對外交流合作,為“一帶一路”戰略服務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既要堅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積極參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事務,加大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也要堅持挖掘歷史、把握當代,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充分展現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傳遞中國聲音,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著力實施中華文物交流與合作工程,推出一批具有中國內涵、國際表達、創意融合的對外文物展覽,擴大文物出展國家和地區,引進一批高水平文物展覽來華展出。提高文物外展、“文物帶你看中國”等科技內涵。著力拓展文物援外工程與項目,統籌開展境外合作考古與研究工作,促進文物領域科研交流,推出一批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著力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增進與沿線國家以及文化遺產領域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創建文化遺產國際協調聯絡機制,建設“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鞏固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成果。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五、堅持依法行政,全面提高文物管理水平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推進文物法治建設,既要求我們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也要求我們全面推進文物法治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用法律制度的“剛性”約束文物管理的“彈性”。著力推進《文物保護法》修訂,完善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基礎性制度、配套法規,切實增強法律規定的完整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著力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不可移動文物認領認養制度,探索文物補償辦法,細化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措施,明確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的具體辦法,及時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條文,填補法律空白,完善執法程序。著力加強文物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督察力度,推動聯合執法、綜合執法,落實責任追究。依法嚴厲打擊文物盜竊盜掘等各種違法活動,有效遏制法人違法、文物火災事故多發頻發勢頭,破解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消失過快等突出問題。
全面落實文物保護利用責任,推動文物事業改革發展,不僅要堅持與時俱進,創新體制機制,而且要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制度優勢,構建文物保護利用管理新格局。加強黨委對文物工作的領導,切實把文物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納入領導責任制,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督促各級政府切實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強化政府主導,切實把文物保護利用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依法履行文物保護管理責任和監督責任。加強統籌協調、部門協作,著力調動政府、社會、市場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文物保護利用合力。加強能力和素質建設,切實提高文物部門依法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破解文物事業發展中的難題。著力問題導向,進一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政策傾斜,加大對民間合法收藏文物和非國有博物館支持力度。著力政策引導,加快制定鼓勵和支持城鄉群眾自治組織保護管理使用區域內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具體措施,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培育文物保護社會組織,暢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渠道,全面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劉玉珠 國家文物局局長
文章來源:《求是》2016年18期
GOLD MANTIS ? COPYRIGHT 2016 版權歸蘇州金螳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蘇ICP備16041915號-1 蘇公網安備32059002001459號
網絡建設:博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