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文物局 金螳螂文化公司編輯整理 2017-02-24
日前,《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兑巹潯窂娬{,重點建設市縣級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博物館,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村鎮、街區和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特色小鎮當然已經成為新常態下文化旅游發展的重點方向,據稱,在未來20年,以旅游產業為龍頭、文化產業為亮點的特色小鎮將會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而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農村基礎設施與產業、園區、鄉村旅游等進行捆綁,實行一體化開發和建設?!币晕幕糜魏臀牟┱桂^為雙風火輪的金螳螂文化公司,你們的知識青年要到農村去啦!
現將《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重點內容整理如下,供即將到廣闊天地去的文化青年參考: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簡明解讀
一、《規劃》闡明了“十三五”時期文物事業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大工程和重大舉措: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全面提升博物館發展質量、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加強文物法治建設、完善規劃保障措施、形成規劃實施合力。
二、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范效應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配套12個文物保護工程:長城保護計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保護工程,西部地區石窟保護展示工程,西藏、四省藏區和新疆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古建筑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近現代代表性建筑保護展示提升工程,水利遺產保護工程,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工程,館藏文物保存條件達標和標準化庫房建設工程,文物平安工程。強調加強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村鎮、街區和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將作為重點實施。
三、博物館發展將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加強標志國家和地方文明形象的重點博物館建設,加強專題博物館和市縣博物館建設,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博物館建設,引導、規范和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博物館藏品管理、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機制將得到完善。配套4個重點工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升工程、邊疆地區博物館建設工程、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質量提升工程、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工程?!兑巹潯诽岢?,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四、對于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規劃》明確提出,全國國有博物館為中小學生講解服務、建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庫,制作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精品課程。
五、文物合理利用。《規劃》中設立了“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專章,強調文物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適度利用的有效途徑,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讓文物活起來。配套5個工程:國家記憶工程、“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全國可移動文物資源共享工程、“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建設工程、中華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
六、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項重要舉措,《規劃》中提出:打造50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品牌,建成10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基地,文化創意產品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文物單位和企業超過50家,其中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的超過20家。
七、文物科技創新方面,國家文物局將致力于構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組織創新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的文物行業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科學技術前沿研究,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文物保護裝備建設,加快文博領域急需標準制定。
八、文物法治建設方面,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文物法律制度體系。
九、文物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實施高層次文博行業人才提升計劃,加大急需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在這方面,《規劃》配套了7個工程:文物保護科技示范工程、智慧博物館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裝備應用示范工程、文物行政執法能力提升工程、文物宣傳傳播能力提升工程、文博人才培養“金鼎工程”、民間匠人傳統工藝傳承工程。
十、為做好《規劃》的實施保障,“十三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將在五個方面謀求突破:(1)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
(2)健全文物保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工程檢查指導,推動第三方機構參與文物保護工程質量和效果評估,提高文物保護工程質量。
(3)研究制定文物保護補償辦法,研究探索對文物資源密集區的財政支持方式,在土地置換、容積率補償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4)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出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指導意見,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拓寬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利用渠道。
(5)增強文物保護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導向性,對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和重大政策實施予以保障,落實省級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資金投入。
GOLD MANTIS ? COPYRIGHT 2016 版權歸蘇州金螳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蘇ICP備16041915號-1 蘇公網安備32059002001459號
網絡建設:博采網絡